作品名称: 碧穹逸境 参赛院校:沈阳建筑大学 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 指导老师:吴清 参赛学员:刘桐菲 张雨婵 叶桐 付爽 赵胤伯 工程概况:该设计为辽宁某高校某公共建筑绿色建造与运维方案设计。项目建筑位于辽宁省沈阳市,所在纬度为41.8°N,位于严寒地区。这一地区具有四季分明、太阳辐射适中、气温变化较大、冬季寒冷漫长等气候特点,导致该地区的建筑室内在冬季需要较多的热量来维持舒适温度,同时夏季也需要有效的制冷措施来应对高温,这使得建筑的能源消耗在供暖和空调方面都相对较高。 该项目目前已经建成落地,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,发现建筑目前存在一些问题,尤其是在应对沈阳地区极端气候条件方面。建筑的保温性能不足,导致在冬季室内热量流失严重,影响室内热舒适性。同时,供暖系统效率不高,设备老化或设计不合理,增加了能源消耗。此外,建筑外围护结构因长期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,出现材料老化、开裂或脱落等问题,进一步加剧了能源消耗。 设计针对现有问题,结合“双碳”背景和绿色建筑技术及《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》(GB50189-2015)、《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》(GB50176)等规范要求,提出了从绿色施工智能建造、到绿色技术优化改造、到建筑运行维护管理及可再生资源利用等一系列全面的方案设计。为其他类似的校园公共建筑绿色智造、绿色运维等提供参考。 (1)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本项目虽然已经建成,本设计提出的绿色施工组织方案可为其他项目落地提供参考。 1. 实施智能建造策略,将施工流程细化为多个功能明确、可独立运作的子系统。这些子系统虽各自设计,但通过统一的规则相互协作,整合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,以实现高效、环保的绿色智能施工目标。 2. 施工过程中全面融入环保理念,利用数字化工具提升施工的环保性能。具体措施包括:安装环境监测系统以实时监控施工区域的环境状况;采用工地围挡和喷淋系统有效抑制扬尘;同时,对施工现场的噪声、光线、水资源、土壤、建筑垃圾、地下设施和自然资源等进行严格管理和保护,确保施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。 3. 在项目中积极采用绿色建材,优化材料运输方式,提升施工设备如模板和脚手架的重复使用率,优先考虑本地材料以减少运输成本和环境影响;建立雨水收集和再利用系统,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。在施工和生活区域安装智能控制的照明系统和太阳能光伏路灯,以充分利用自然光和太阳能,有效降低能源消耗,实现材料资源的节约与循环利用。 4. 保障施工安全。由熟悉现场环境的技术人员负责制定全面的施工组织设计,确保所有施工活动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。对于技术要求高、施工难度大的特定项目,我们将单独编制专项安全施工组织设计,并严格遵循审批流程,未获批准的项目严禁开工,,全面保障施工安全。 (2)运行与维护管理实施方案 1、HVAC系统设备及运行管理 实施智能HVAC系统,利用物联网技术对供暖、通风和空调系统进行实时监控与优化,通过建筑信息模型(BIM)和人工智能算法动态调整冷冻水供水温度和水阀开度,以实现水力平衡并确保室内温度维持在节能标准范围内。 同时,对供暖系统的热交换器执行定期维护和水处理,以提高能效并延长设备寿命。此外,通风系统将采用智能新风控制,依据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和微正压需求自动调节,以保障室内空气品质。 2、照明系统设备及运行管理 采用LED照明和智能照明控制系统,结合日光感应器实现自然光与人工照明的智能切换,有效减少过度照明,同时通过升级照明系统引入人体感应和运动感应技术,进一步优化照明能效,确保能源的合理利用。 3、建筑环境与空间管理 强化建筑室外绿化管理,采用智能灌溉系统和生态设计方法,不仅提升了绿化的生态效益和美观度,而且通过增强绿化、降低人为热排放、构建通风廊道、实施绿色屋顶和墙壁以及采用凉爽的屋顶和路面材料,增强了建筑对热岛效应的缓解能力,为建筑营造了一个宜人的外部环境。 并且,本项目利用我国北方地区的地热资源丰富这一地理优势,初步进行了各节点的节能分析,在主动式节能技术体系中,本项目采用了能源环境一体机、能耗监测与展示系统等设备,同时运用高效空气源热泵、地板辐射供暖和高性能新风热回收系统,提升能源利用效率。 (3)节能与产能系统运行与维护方案 针对已落地项目,本方案旨在通过节能技术改造和运营管理中的成本控制,提升能效和经济效益。 1. 定期维护与检查:实施设备维护计划,执行预防性维护措施,以减少故障发生。同时,对运维人员进行专业培训,增强其维护技能,确保设备稳定运行。 2. 数据分析与优化:运用数据分析工具,深入分析系统运行数据,识别节能潜力。基于分析结果,制定并实施能耗优化措施,有效降低运行成本。 3. 更新与升级:定期审视新技术,评估其对现有系统的适用性。选择性价比高的升级方案,以提升系统性能和能效,实现长期节能目标。